因电池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近期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几乎都开启了涨价模式。
而在手机领域,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也表示,电池材料涨价“非常离谱”,并且呼吁用户珍惜大电量手机。
卢总的这短短几句话,也被网友解读为是在暗示Redmi手机也会借此机会跟着涨价。一旦有人带头,友商肯定也会陆续跟进,迎来一波大范围涨价潮……
的确,原材料成本上涨之后,厂商为了保证利润,也只能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。再加上疫情、国际局势等一系列影响,“缺芯”的问题也一直没能得到缓解,手机价格真的会水涨船高吗?
电池价格上涨,其根本原因还是镍、碳酸锂这些更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持续升高,以碳酸锂价格为例,从2021年中期开始,出厂价格已经从每吨9万元,迅速上涨到50万元以上,短短半年,涨幅超过了500%。这样的涨价幅度,的确可以说是“非常离谱”。
相关数据显示,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成本可以占到整车的30~40%。也就是说,以一台2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来算,单电池的成本就在6万元以上。因此,电池原材料上涨,整车涨个几千上万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。
那么在手机上呢?成本占比更高的是处理器、摄像头、屏幕等大件,相对来说电池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。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主流的国产机型官方更换电池的费用,一般都在一两百元内,空间其实并不大。如果厂商以电池成本上涨为由调整整机售价,涨幅顶多也就在30~50元区间,再高的话,就不太合适。
我相信不会有哪个手机厂商会为了三五十元做这样的调整,这点成本涨幅完全在整机利润的可控范围内,厂商应该会选择自行承担原材料上涨的成本。再加上为了抵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冲击,手机厂商一般都会和供应商签订长期的合约,整机售价也不能光看某一个元器件的成本,某种原材料的价格波动,暂时不会体现在面向消费者的整机成品上。
已经发布的机型暂时不会有价格调整,但是手机厂商也不会一直承担成本上涨的压力,综合考量下来,在下一代产品中进行价格调整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毕竟一般产品迭代后,处理器、摄像头包括外观设计等一系列软硬件整体升级后,价格有一定上涨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比如此前主流品牌的4G旗舰机起售价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,而5G旗舰大部分都是4000元级了,这也是因为处理器和摄像头等大件的成本大幅提高,整机自然也随之涨价了。
不过,大家别忘了,此前有很大一段时间的缺芯,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之后,手机厂商的官方商城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的旗舰店虽然没有涨价,但也被迫因为产能问题只能选择预售、抢购等营销策略。这样一来,也就便宜了第三方店铺,大多需要加价才能买到心仪的机型。
电池成本上涨对于产能影响不大,但是第三方店铺定价比较混乱,因为各种风吹草动就调整价格再正常不过了。特别是线下店铺,溢价空间比较高,店家很有可能以电池价格上涨为由开始涨价,而线下消费者对于价格可能不够敏感,往往会因此吃亏。
至于那些和电池直接相关的服务,预计会出现比较大的价格波动,比如手机厂商的换电池服务,以及电商平台的电池价格,甚至是共享充电宝的租金都可能有所波动。毕竟这些服务/产品不像手机厂商一样,可以通过长时间、大批量的产品进行利润分摊,电池原材料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比较大,价格自然会随之调整。
正如前面提到的,电池成本上涨,对于手机整机的影响确实并不大,我们更应该关心的,是其他元器件的价格波动。
比如存储,这也是所有手机内部元器件中,普通消费者最能直观感受到区别的硬件:同样的机型,往往会提供多个不同的内存版本,体现在价格上也会有明显的感知。比如同样的小米12,8GB+128GB版售价3699元,8GB+256GB版就是3999元,其他配置完全相同,300元的差价就是直接体现在内存空间上。
一般来说,手机上存储所占成本通常在30%左右,其占比已经超过了屏幕和处理器。此前,西部数据和三星相继发生断电事故,再加上韩国疫情影响(主要是三星受损严重),全球存储市场都迎来大涨。
去年9月,台积电也宣布上调芯片代工价格,7纳米以下制程工艺报价将会上涨10%,为此,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也预估手机的批发价格将会上涨5%。
好在今年联发科的天玑8000/9000系列口碑不错,加剧了中高端芯片市场的竞争,也让芯片成本没有涨得太离谱。从目前来看,荣米OV这样的大厂仍然有实力在内部消化成本压力,短时间不会有太大的价格波动,但是对于体量不大的厂商,可能只能依靠涨价来维持自身利润了。
回顾国产手机崛起这几年,正是因为在保证配置的同时,拿出了足够有吸引力的价格。近几年来,内卷的趋势还在扩大,即使是相对高端的旗舰机型,也不得不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,依次抢占市场,牢牢抓住消费者。
特别是线上平台,就算是同一款机型在不同平台的价格波动都被广大网友盯得死死的,因为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就贸然涨价,对于自身品牌的损失也许是不可挽回的,所以,我们消费者大可以放心。